微光汇星河:记罗震的十年“英雄路”

 

保护眼睛:   

字体 〗〖 关闭 Close    来源:央广网  更新日期:2025-10-22

在江西中烟南昌卷烟厂发展的壮阔长卷里,始终跃动着这样一群身影:他们以岗位为舞台,以实干为笔墨,将个人微光融入企业发展的璀璨星河。所谓英雄,未必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一定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、执着奉献的坚守者。

成型车间操作工罗震,便是这样一位闪耀着光芒的典型代表。十余年来,他以精益求精的匠心守护质量生命线,以薪火相传的热忱培育新生力量,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攻克生产难关,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中,留下了坚实而闪光的足迹。

精研技艺,为质量护航

对罗震而言,成型机的每一次运转,都是对“质量至上”的庄严承诺。作为车间公认的“技术大拿”,他的操作技能早已成为众人看齐的标杆——去年成型机操作技能竞赛中,他凭借对设备参数的精准把控、故障情况的快速处置,一举夺得一等奖的殊荣。

日常生产中,他所操作的设备始终保持产、质、耗全优水准。班组里谁遇到设备停滞、指标波动等“疑难杂症”时,第一个想到的是他。“罗师傅,这台机滤棒圆周突然不稳了!”“震哥,参数调了半天还是有偏差!”面对同事的求助,他从不推辞,

总能快速定位症结、精准施策。更难得的是,问题解决后他从不急着离开,总会蹲在机器旁,手把手教同事识别异常信号的蛛丝马迹,传授同事解决问题的能力,这样的场景早已成常态,他既是故障的“消防员”,更是经验的“播种机”,用一次次耐心指导为班组质量筑起铜墙铁壁。

作为成型机组长,罗震深知“独行快,众行远”。他会定期组织成型机组开展滤棒指标提升研讨会,召集大家把自己的操作心得、故障处理技巧进行分享,遇到生产工艺调整,他会带着组员逐台设备分析参数匹配度,慢慢找到最优方案。在他的带动下,班组滤棒质量稳定性持续提升,为产品品质打下了坚实根基。

倾囊相授,为传承筑基

“师傅,纸带跑偏怎么调才最稳?”面对新进员工黄泽嘉的提问,罗震总会停下手中的活,手把手演示:“你看,调布带不能急,每次动半格,盯着数据变化再决定下一步,就像给钟表校时,得有耐心。”在车间,凡是新上岗的成型机操作工,班长总会放心地交到罗震手上——他带徒弟有“三心”:耐心、细心、同理心,是出了名的“金牌师傅”。

他从不当“技术藏家”,而是根据徒弟的性格特点“量身定制”教学方案:对性子急躁的,先教“慢操作”练定力;对基础薄弱的,从设备构造开始讲起,用比喻把枯燥的机械原理讲得生动易懂。在他的悉心教授下,不少徒弟已成长为班组技术骨干,在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。

十余年间,罗震带出的徒弟有十余人,多人成为车间各班组的中坚力量。他常说:“一个人强不算强,整个团队强才是真的强。”正是这份毫无保留的传承,让成型机操作的精湛技艺在车间不断延续,为南烟技能人才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
锐意创新,为效益攻坚

在罗震的工具柜里,除了常规工具,总躺着一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。翻开本子,密密麻麻记着设备运行数据、异常现象分析、改进思路草图 —— 这是他的 “创新秘籍”。“生产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不断优化的可能。”这句话既是他的口头禅,更是他攻关创新的初心。

图片1(1).png

罗震正在对滤棒胶孔问题进行开松辊调整

去年,车间针对滤棒胶孔的问题成立QC攻关小组,罗震主动请缨担任组长。他带领组员密切跟踪记录不同时段、不同设备、不同速比的丝束挥发量数据,绘制出详细的曲线,发现丝束挥发与开松速比密切相关。经过反复试验,他提出“动态调整开松速比”的方案,通过调整不同层高的丝束开松比,使丝束飞花量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使滤棒胶孔概率大幅降低,为质量把控再加一道安全阀。

多年来,罗震参与的改善攻关课题有十余项,从“减少滤棒胶孔概率”到“优化滤棒长度缺陷维修效率”,每一项都瞄准生产痛点。笔记本上那些被红笔圈出的 “小突破”,正是他用创新为企业创效的生动见证。

没有豪言壮语,唯有十年如一日地实干笃行。罗震用他对质量的极致执着、对传承的真诚热忱、对创新的不懈追求,在成型机的轰鸣声中,一笔一画写就了属于平凡岗位的“英雄故事”。他或许平凡,却以不平凡的坚守告诉我们:企业发展的宏图,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付出垒砌而成;每一次专注的付出、每一份务实的奉献,都是英雄最好的勋章。正是这些深植于岗位的微光,最终汇聚成推动南烟破浪前行的磅礴力量,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坚定前行。

本文已被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