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 | 谢绝未满18岁未成年人访问 |
|
|
冬至过后,江西寒风凛冽,却处处飘散着诱人的香气。走进赣南的乡村,最先映入眼帘的,是一串串挂在屋檐下的腊肠,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。
腊肠,这种承载着无数江西游子乡愁的美味,在江西有着悠久的历史。相传早在宋代,江西民间就有制作腊肠的习俗。腊月里,家家户户选用上好的五花肉,配以当地独特的香料,经过精心腌制,灌制成香肠,在寒风中晾晒。制作腊肠,是一年中最令人们期待的时光。
制作腊肠,看似简单,实则大有讲究。首先要选三分瘦七分肥的五花肉,切成大小均匀的肉丁,加入适量食盐、白酒和花椒、八角、桂皮等香料,再加入本地出产的辣椒,既能增香,又能防止油腻。腊肠美味的关键在于配料的比例,盐要放得恰到好处,香料要适中,这样晾晒后的腊肠才能既不咸涩,还保持独特的香味。腌制时要把馅揉搓均匀,让每一块肉都充分吸收香料的味道。待肉腌制入味后,便灌进清洗干净的猪小肠衣中。灌制时要做到快、准、稳,既要保证肉馅紧实,又不能太满,以防破裂。
晾晒是最考究的一道工序,要把腊肠悬挂在避免阳光直射的通风处。南方比较潮湿,要经常查看、翻动腊肠,防止发霉。好的腊肠要晾晒二十天左右,期间会经历“三变”:由红转褐、由软变硬、由湿转干。这个过程中,腊肠会逐渐散发出独特的香味,那是阳光、风与时光的味道。
在我的记忆里,外婆腌制的腊肠是最香的。小时候,每到腊月,外婆都会制作腊肠。她总说:“腊肠要用心做,才能把家的味道留住。”外婆会在腊肠里加入一些“独门”配料,可能是本地特有的野山椒,又或是自家种的香料,这些都成就了与众不同的味道。每次制作腊肠,都仿佛是一场家族盛会。大人们忙着切肉、调味、灌肠,孩子们则在一旁打下手,传递出浓浓的亲情。
等到正月里,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,外婆将腊肠切成薄片,轻轻放入滚烫的砂锅中。腊肠的香味随着热气升腾,与砂锅里的萝卜、青菜的清甜味道融合在一起,勾起孩子们无限的食欲。咬一口腊肠,外皮微脆、肉质绵软、咸香适中,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辣味,让人回味无穷。
现在,虽然市面上腊肠品类繁多,但那种老手艺制作的腊肠越来越少见了,好在还有一些老人家坚持着传统工艺,用心血和时光制作这份美味。值得欣慰的是,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美食文化,主动学习制作腊肠的技艺。在社交媒体上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分享自己制作腊肠的过程,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。腊肠不仅是一种食物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。
腊月将至,又到了制作腊肠的时节。看着屋檐下晾晒的腊肠,闻着空气中弥漫的香气,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冬天。那些关于腊肠的记忆,就像一根细细的线,串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。互联网时代,腊肠的制作方法可以通过视频教程来学习,但那份用心的守候、代代相传的情怀,是任何现代技术都无法替代的。
一根腊肠,浓缩了岁月的味道,承载着赣鄱大地上世代相传的饮食智慧,也寄托着游子对家乡绵长的思念。愿我们能放慢脚步,细细品味乡情乡味,感受其中蕴含的温情。
本文已被浏览 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