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瓷”生此世 窑火不熄

 

保护眼睛:   

字体 〗〖 关闭 Close  作者:陈亦杰  来源:广丰卷烟厂  更新日期:2025-04-11

景德镇,位于江西省东北部。这里四面环山,降水充足,气候温和,蕴藏着丰富的瓷土矿脉。独特的自然环境、丰富的制瓷资源为景德镇的制瓷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成就了景德镇作为瓷都的辉煌。

“一部中国陶瓷史,半卷峰峦在景德。”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、1000多年的官窑史、600多年的御窑史。“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”“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”等一系列城市名片,是景德镇的形象展示。在这里,千年窑火从未熄灭,手工制瓷技艺如同一条流淌不息的文化血脉,记录了厚重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。

景德镇瓷土资源丰富,水运交通便利,为手工制瓷技艺的萌芽与茁壮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。每一件温润的瓷器,都浸透着江南水乡的灵秀与温婉。2006年,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回溯往昔,景德镇的熊熊窑火淬炼出“陶阳十三里,烟火十万家”的昌盛图景,孕育了“匠从八方来,器成天下走”的文化奇观。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可追溯到五代时期。彼时的瓷器制作技艺虽显稚嫩,却点燃了千年窑火的序章。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在宋、元两代飞速发展。宋代初步确立手工制瓷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,为后续的技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;元代创造性地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“二元配方法”,让景德镇瓷器在历史的长河中崭露头角。明清时期,随着御器厂的设立,景德镇制瓷业得以进一步发展,手工制瓷技艺体系基本完善。

《天工开物》曾记载:“共计一坯之力,过手七十二,方克成器。其中微细节目,尚不能尽也。”寥寥数语,却生动展现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繁复与精妙。采矿、淘洗、练泥、陈腐、拉坯、利坯、画坯、施釉、烧窑……七十二道工序环环相扣,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瓷匠们的心血与智慧。其组织分工之精细、专业化程度之高,令其他手工行业难以企及。水与釉、火与泥的交融,让这片土地创造出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,成就了一座城市依靠单一手工业延续千年的不朽传奇。

拉坯时,制瓷匠人凭借世代传承的经验,把瓷泥置于拉坯机上,通过旋转、挤压等手法,将其变成形态各异的坯体。每一道弧线,都诉说着传承的故事。画坯时,他们以笔为媒,将山水的空灵、花鸟的灵动、人物的神韵,栩栩如生地绘制在坯体之上,宛如将世间万象都纳入这一方小小的瓷器天地。施釉时,他们又依据不同的瓷器种类与风格,精心挑选合适的釉料,确保成品拥有恰到好处的色泽与质感。烧窑时,他们全神贯注,精心调控窑温,每一次火候的转换,都是与天地自然的一场对话,只为让每一件瓷器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。

用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制作出的瓷器各具特色。青白瓷是宋代典范,有“白如玉、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磬”之美誉;青花瓷滥觞于元代,“青花蓝艳、白瓷如玉、构图大气、线条流畅”,名扬四海,享誉古今;薄胎瓷则似轻盈的精灵,“轻巧若羽、薄如蝉翼”,透光性极佳;玲珑瓷以镂空工艺闻名,“玲珑剔透、精巧别致”,被誉为“瓷中奇珍”。它们共同构筑起景德镇瓷器的艺术宝库,展现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无穷魅力。

古老的窑火映照新的时代,年轻的瓷匠们在传统瓷文化的“原料”中,加入新时代的“配方”和文化自信的“窑火”,精心淬炼。一件件镌刻着中国陶瓷文化独特基因、流淌着中国美学精神灵动气韵的陶瓷佳作应运而生,共同铸就新时代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全新风貌,让世界真切地领略到中华瓷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本文已被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