岭上开遍映山红

 

保护眼睛:   

字体 〗〖 关闭 Close  作者:张有梅  来源:东方烟草报  更新日期:2025-07-02

踏上井冈山的石阶,晨雾尚未散尽。石阶旁的野蕨草垂着湿漉漉的露水,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,心中只盼着那片传说中的红。转过一道山坳,那抹红便猝不及防地撞入眼帘——漫山遍野,仿佛是谁失手打翻了朱砂罐,将山峦尽染,炽热而浓烈。

映山红开得肆意张扬,大朵大朵缀满枝头,红得似火,艳得灼目。凑近细看,花瓣上凝着晶莹的露珠,在晨光中折射出细碎的光芒,宛如跳动的星火。恍惚间,花丛中仿佛有无数身影穿梭。当年,这漫山红遍,不仅是自然的盛景,更是革命的宣言。

杜鹃,又名“映山红”,是江西吉安井冈山市的市花,与井冈山的光荣历史密不可分。井冈山,这颗镶嵌在中国革命历史版图上的闪闪红星,选择了杜鹃花作为她的市花,既是对一段红色历史的深刻铭记,亦是对未来无限期许的庄重宣告。杜鹃花在井冈山的土壤里深深扎根,犹如革命的火种,在崎岖艰难的岁月里,生生不息,熊熊燃烧。

1927年的井冈烽火,赋予了杜鹃花别样的意义。毛泽东同志曾在《西江月·井冈山》一词中写道:“山下旌旗在望,山头鼓角相闻。”这里的“山头”,就是指代杜鹃花盛开的井冈山,象征着革命者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。

“映山红哟映山红,英雄儿女哟血染成。火映红星哟星更亮,血洒红旗哟旗更红……”1973年,电影《闪闪的红星》摄制组走进井冈山采风,山上盛放的红杜鹃和群众讲述的红军故事,深深打动了摄制组成员。1974年,这部影片正式上映,主角潘冬子在杜鹃花丛中佩戴红军帽的场景,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一幕,影片插曲《映山红》也风靡大江南北。伴随着嘹亮的歌声,井冈山杜鹃的故事深深留存在了数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。

1985年,井冈山市人大常委会正式确立杜鹃花为市花,让这份红色记忆有了更直观的表达。多年来,井冈山杜鹃的形象,已经融入了井冈山的山水街巷,成为这座城市最闪亮的名片之一。

在井冈山的晨雾里,杜鹃是大地最炽烈的语言。当四月的春风拂过黄洋界的山峦,那些沉睡了一冬的杜鹃花苞便如星火般次第绽放,将井冈山染成一片跃动的红海。茨坪镇的挹翠湖畔,数十种杜鹃争相吐艳,有的似火炬般热烈,有的如朝霞般柔美,在青石板路旁织就一条条流动的锦缎。龙江书院的河畔护栏上,杜鹃花浮雕在岁月摩挲中愈发温润。当地图上的“映山红路”指引游人前行时,路牌上的每一笔刻痕都在诉说:这座城市的血脉里,流淌着与杜鹃花同色的革命热血。

市政府精心呵护着这份自然的馈赠。植物学家们培育出更耐寒的新品种,护林员的脚步声常年回荡在杜鹃谷中。每年花季,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沿着当年红军挑粮的小道拾级而上,看杜鹃如何用最娇艳的姿态,生长在最险峻的崖壁上。

在井冈山人的记忆里,杜鹃从来不只是花。它是茅坪八角楼窗棂上的剪纸花样,是老乡们送给红军伤员的山野良药,更是革命者心中不灭的信仰之火。当暮春的风掠过笔架山,万千花瓣纷飞如雨,仿佛仍在传唱着那首穿越时空的歌谣:“若要盼得哟红军来,岭上开遍哟映山红。”在这片被鲜血与鲜花共同浇灌的土地上,每一朵杜鹃花的绽放,都是对生命与信仰最绚烂的礼赞。

下山的路上,回望山间,映山红依旧灿烂夺目。它们深深扎根于这片浸透热血的土地,岁岁年年,以最热烈的红,诉说着过往的悲壮,见证着今日的辉煌,也无声期盼着未来的荣光。而那一抹映山红,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褪色,鲜艳如初,激励着一代代后来者,为民族复兴的壮阔梦想,接续奋斗。这红,是春风为大地系上的绸带,岁岁年年,飘扬不息。


本文已被浏览